技术思维与产品思维有高下之分吗?
技术和产品好比互联网这条大河中分出来的两条支流,刚开始并没有专门的产品经理岗位,设计产品的往往只是那些「爱管闲事」的工程师,像Jobs。哪怕直到现在Facebook和谷歌也没有设置产品经理这一岗位,对应的是产品工程师的概念,通常是由内部发起idea的工程师所担任,就要外部应聘也要来个coding面试的环节。
相较于技术工程师和产品经理的岗位区分,我更喜欢以技术思维和产品思维来区分,因为产品经理也可能具备技术思维,工程师也许是产品思维的践行者。旁听过不少公司内部的讨论,大家面红耳赤争辩不休的,也不乏是技术思维和产品思维的碰撞。也许有人会问,技术思维和产品思维有什么区别?是否产品思维就一定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模式?是否技术思维就代表着更高成功的概率?以下分三点来剖析。
技术思维重视实证,产品思维重视逻辑
有时某些刚毕业的工程师找我征求技术方案建议,会有如下的表达:A方案这般这般,但我觉得会有甲乙丙丁的风险,换用B方案肯定会好一些。我就下意识的想:这是一种产品思维的表达方式,用在技术选型之上会有大问题。纵观近一百年的科技发展史,硬要找一项核心的技术方法论,无非是八个字:大胆假设,小心求证,如果进一步浓缩到两个字,那就是「实证」。实证意味着所有的技术开发都是基于原型与实验的,不能是「我觉得」,而是要用可靠的最小可用原型和冷冰冰的实验数据来证明。「数据驱动」作为Facebook和头条的飞轮能转动起来的重要因素,正是一种典型的技术思维。
产品思维却是另外一套体系。也许是产品经理的工作范围往往只有大胆假设的前半部分,开发新产品(功能)又属于难以收集全面的数据且实验成本极高的决策,产品经理极其注重逻辑推断,也就是为什么能从A推导出B的思维模式。举个例子,滴滴顺风车最近恢复上线,但限制了女性用户在晚上8点之后打车,具备产品思维的人就会这么想:如果滴滴顺风车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整改,那为什么还要限制女性用户的打车时间?会不会反而招致用户对于安全性的隐忧?有没有更柔性的保护女性用户的方法(比如更严格的匹配算法或是设立安全员)?产品传递的价值点之间是否会彼此矛盾,就是产品是否有逻辑的一个重要考量。优秀的产品其内在的一致性都非常坚固,这也是Apple和微信广受欢迎的基石。
可见无论重视实证还是重视逻辑,都可以找出做到极致而成功的企业,也都是日常实践中大有用处的方法论。与时俱进的产品经理需要掌握实证的方法(用实验数据验证逻辑),工程师也需要以严密的逻辑去加速技术选型的过程,并没有高下之分。
技术思维重视实现,产品思维重视出发点
抛一个产品需求出来,工程师的脑回路反应通常是:该怎么实现?技术难度多大?实现复杂程度多高?会给现有的系统增加什么风险?而产品经理的脑回路反应一般是:该不该有这个需求?背景是什么?用户需要的优先程度如何?有没有其他功能可替代?和现有的产品基本逻辑是否一致?
这也是两种思维模式的区别,技术思维更重视实现(怎么做),产品思维更重视出发点(做什么)。但是否做什么就一定比怎么做重要?我觉得要分两面看,如果你是一个老老实实做需求的工程师,对需求来者不拒出活很快,那么多想想做什么更有利于打怪升级;但如果你是一个天马行空想法很多的工程师(产品经理),怎么做就比做什么重要得多,因为再好的idea缺乏落地的路径便只是空想。另一个层面做什么与怎么做也会互相影响,做什么(毫无价值的功能点)会影响到怎么做的上限,而怎么做(技术上可不可行)会成为做什么的考量因素之一。
许多一线的工程师会有一个误区,觉得思考做什么更加高大上,对公司的业务价值也更大,其实不然。举个例子,多年前曾在一家业内最大的工业主板公司实习过,老板销售出身,但极其在意细节,有次他绘声绘色的讲了早年控制成本的一个故事:他与一线工程师挨个确认了主板上元器件的用途,发现有3个电阻对功能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,于是把电路板的设计师拉过来痛骂了一顿,算了笔帐是这3个多余的电阻就给公司带来了多200万的成本。大部分场景下,做什么并没有太大的差异,而真正决定成败的是怎么做,因为魔鬼都隐藏在细节之中。
技术思维重视底层突破,产品思维重视终端体验
我们今日的所有便利,本质上都是建立于技术进步与产品门槛变低的交替优化基础之上。举个例子,我们现在严重依赖的移动互联网,就建立在摩尔定理、光导纤维、蜂窝网络、多点触控等核心技术之上,而大多数技术在刚发明时受限于成本和实用性,面向的只是实验室或极少数的发烧友,但正是技术人不断挑战自我的极客精神,一步步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。就像陆奇所说的,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坚定不移的深刻的理念,相信整个世界终究是为技术所驱动的。
但是让技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,真正让商业的飞轮转动起来的,并不只有技术进步的单一因素,还有产品门槛的降低。比如普及「个人电脑」概念的Apple Ⅱ,其实性能大幅度落后于专业的企业级计算机,但它打破了一个原本只是面向专业人士的小众市场。用户不用接触裸露的电路板,不用关注复杂的扩展槽,不需要远程登录中央电脑运行指令,这大大降低了门外汉使用电脑的门槛,足以开辟一个全新的蓝海市场。普通用户并不懂也并不关心技术的先进与否,只在意产品能不能满足需求,用起来爽不爽,上手够不够简单,成本又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。
工程师不断努力的源泉,是让技术变得优雅、快速而强大,虽然对终端体验的短期影响是微弱的,但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技术精神推动着我们的世界一步步进化。借鉴一句老话,技术的价值总是在短期内被高估,但是在长期内又被低估。不过,离开产品思维去让技术落地,不扩大技术的受众面,技术又只是空中楼阁、无源之水、无根之木。技术惟有产品化,才能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人才,反过来又促进了技术的长期发展。
其实,技术思维和产品思维不妨双修。做技术的懂点产品,做产品的懂点技术没什么坏处,反过来也促进彼此间的理解与沟通。更重要的是,技术人要保持对技术的信仰,产品人要讲究产品的逻辑。
延伸阅读:给程序员与产品经理的六个沟通锦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