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术人为什么该坚持写作?

记得毕业刚满一年的时候,机缘巧合参加了一次资深技术人的聚会,席间讨论的主题恰好是:技术人业余时间做什么最有价值?除了健身之外,获得最多人认可的选项就是写作。这也是促成我开启技术博客的一个契机,到现在我都认为这笔生意做得很值当,也通过写作认识了许多比我更擅长写作的技术达人,懊悔的是没有更早开始,没有长期坚持,而是时不时就断更。

那么写作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呢?至少有以下三点。

写作是让思考体系化的有效方式

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最大的差异,是口头表达只需要告诉对方发生了什么,而书面表达需要把一个事情全面而透彻的讲清楚,前者如何把想法传进对方的心底更重要,后者如何建立一个坚实的思维框架更重要。且不说历史上不可尽数的牛人都是写作的大师,写文章与写代码本来就十分相似,优秀的作家与优秀的程序员一样都是体系的架构者。然而大部分初级的技术人没有机会去做一个足够大的系统,大部分时间是在处理点状的问题,这时写作就等于创造了一个能够升维思考的契机,让你可以把点连成线汇成面。举个例子,当你需要给刚做过的某个项目写一份总结文档,为了避免受众一脸懵逼,你不得不去想:

  • 我做这个项目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?
  • 在整个系统之中我的项目起到了什么作用?
  • 业界其他领先团队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会采用什么方案?
  • 我的方案与他们对比有什么优势?
  • 未来有哪些潜在的可迭代优化的方向?

而当你把这些问题都想明白写透彻,就等于干了比你高一到两个技术级别的同事的活,自然比原来只精通那一亩三分地的细节要强得多。写作,首先是一条成长之道

写作是驱动学习的有效方式

写作无疑是需要大量知识沉淀的,如果不具备相关领域的丰富知识,很难写出真正有干货的文章。所以,写作是一个逼着自己去深入了解领域知识的好办法,普遍意义的学习仅仅只是获取信息而已,没有经过实践或其他方式的转化,知识不过是暂存在你大脑的某个内存空间,是一个没有被充分训练的特征值,而写作就是性价比最高的知识转化方式。举个我自己的例子,刚毕业时因为工作中要使用一种算法,必须在短时间内精通这种算法的每一个细节,于是遍览了所有经搜索引擎可找到的优质资料,后来觉得单凭阅读的学习效率太低了,索性开了个专栏连着写了三篇文章介绍自己对该种算法的理解,三年之后回头看竟然在谷歌的索引排序都不低。学习的方式有许多种,靠阅读是一种,靠实践是一种,靠交流是一种,但都不如靠写作来得有效,因为只有能把一个东西成体系的表达出来,才真的算融会贯通。写作,其次是一条学习之道

写作是扩大沟通范围的有效方式

除了上台演讲,大部分场景技术人的沟通范围是有限的,而写作等于创造了一个与理论上人数没有上限的受众沟通的机会,你有机会让更多人了解你的思想、框架、技能与方法。而除开写作之外的其他方式,几乎都很难如此系统的表达自我。麦肯锡有一条著名的30秒电梯理论,意为如果不能在电梯从1层到30层的运行过程中把事情表述清楚,对方将不会再有兴趣与你就此事交流,虽然这是一个典型的商业场景,却也体现了口头表达的困境,口头表达必须集中火力讲一两个点、必须投对方所好创造共同话题、必须有趣精彩引人入胜,而写作却不必如此,哪怕是一篇枯燥乏味的技术文档,也大可郑重其事的当做在创造一个我的世界。有这么一类技术人,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木讷寡言,开个玩笑都会老脸一红,写起东西来却洋洋洒洒眼界宏大光彩照人,丝毫不影响圈粉无数。写作,最后是一条沟通之道

写到这儿估计有小伙伴要举手了:我也知道写作有诸多好处,然而一来工作忙成狗,二来无从下笔,怎么破?

万事开头难,然后中间难结尾难。上中学时就为了作文凑够800字生不如死,现在猝不及防都要_996.icu_了,晚上下班还得挑灯夜战写东西,这简直要老命了。而且写什么更是想破了脑袋,写点技术怕写出来贻笑大方,写点生活更怕平淡如水写成碎碎念,该写什么?我太「南」了。

别怕,都是这么过来的。送上三个锦囊,给即将开始写作的技术人。

从你熟悉的领域开始,或者多写技术或工作文档

我们生活在一个差异性越来越重要的世界。哪怕一个等级超高的技术天才,也难以成为全部领域的专才。反过来想,哪怕是遇到一个阿里P9以上的大牛,总有一些你懂他不懂的东西,也许是一个小众的配置文件系统,也许是一种冷门到被人遗忘的算法,也许是搞定某个业务专项的trick。当你开始分享时,不妨从这些你所熟悉的领域开始,因为你就是这个领域无可争议的王者段位选手,能有充分的自信把文章写「顺」,继而找到文字表达这项技艺的感觉。自信与感觉,对刚开始写作的技术人而言至关重要。

假如你现在扫描了一遍自己的大脑,然而没有发现上面所说的特别擅长的领域,那么我会建议你由技术文档或者工作文档开始。文档就像造火箭盖楼房的设计草图,重要性不言而喻,但我接触的许多程序员恰恰是很排斥写文档的,宁愿写多几行代码。其实文档是一个帮助你从作者思维升级到读者思维的好工具,因为文档是写给小白看的,怎么让一个小白顺着你的文档跑起来,哪些步骤要走起来,哪些细节需要重点标识,其实就是一项琢磨受众需要什么的练习。

从小范围的分享开始,像写代码一样的最佳实践

放心,怕写不好是所有的人刚起步时的共同担心。所以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同事开始,比如做一个小组级别的文档分享,然后慢慢到部门内、公司内的文档分享,等自己更有把握了,再扩大到不熟悉的受众。循序渐进有助于培养写作的自信,也更便于收集身边人的反馈,通过小范围的试错迭代内容。一旦验证文章能对读者产生帮助,就可以进一步扩大传播,无论公众号、知乎还是技术博客都是一个适合优质内容沉淀和传播的选项(当然,文章不可包含不宜公开的内容)。

写作和编程的最佳实践是极其相似的,首先在纸上列一个简要的提纲,想明白自己期望表达的重点内容,其次开始写初稿,这个初稿遵循的原则是先完成再完美,把想表达的内容顺畅传递出来就好了,最后不可少的是花一点时间重构:也许是调整段落之间的顺序,也许是为某个不够接地气的部分增加case,也许是修改表达的措施细节,与软件的重构相似,文章的重构消除了「坏味道」,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。

定时定量写作,排除社交杂音的干扰

我有一个习惯,是用苹果的日历记录自己过往的时间耗费,反正花在「工作」类目上的时间是绝对超过12 * 6的,但如果每天回到家还没觉得筋疲力尽,就会继续掏出笔记本写点东西。得益于文档同步工具,我也会不定期在上下班通勤的过程中利用手机接着写(移动端写作的速度并不见得慢)。然而,我建议所有刚开始写作的技术人,先给自己制定一个写作的计划,再给自己制定一个写作的KPI,比如工作日每天写200字、节假日每天写500字之类的,由易到难,如果害怕坚持不住的,可以定一个写作时间,和写代码一样写作也是需要沉浸的,把手机调到勿扰模式并反扣在桌面,关闭一切社交客户端与网页,全身心投入其中。只要平衡得好,写作并不为繁重的业务所累,反而会对工作有正向的推动,因为提升了思考与总结的能力。作家冯唐就是在一路晋升麦肯锡合伙人的几年间,在每周80小时+的工作时长之外,完成了6本小说、2本杂文集的出版。

大学时有幸成为一个知名企业家的弟子,曾有一次面谈,聊到他对年轻人的要求,总结为六个字:能做、会说、善写。我想对技术人也是如此,期待这篇小文章激发到一些人的写作潜力,为技术圈创造更多的知识沉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