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智养成,不争朝夕

前言

之前写过三两篇读书札记,记录多于感想,就像童生听夫子上课,「哦哦知道了」,唯唯诺诺而已。从这一篇开始,我决心换个角度,做一番新的试验,如果我要给我最好的朋友推荐一本最好的书,该怎么开口才能第一时间抓住听众的兴趣?该怎么提炼才能让听众不亲自去读也能收获最核心的见解?该怎么渲染才能让听众从这有趣的见解中受益,而且迫不及待要去改变?书里又有哪些观点说得不对,至少从我有限的人生阅历看来?

关于书,关于作者

男人一辈子总要看过两三本逼格够高的书,乍看像机场书店里卖的大路货,细读极恐每每有共鸣,读完过一两月又忘得一干二净,李笑来的这本「把时间当作朋友:运用心智获得解放」便是其中之一。我觉得男人35岁以前都是「做事的年纪」,而无论时间还是心智对于做好和做成一件事都分外重要。因此去年初次接触这本书便给很多朋友单独推荐过,更决定从去年开始的5年内,每年都要读一遍,把书里的观点和工作、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相互印证,直到把这本书完全嚼碎,变成自己的东西。

除了书本身,李笑来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奇人,从销售到新东方老师到程序员再到比特币投资者,他无疑是一名跨界的赢家,而最让人佩服的,莫过于他始终以一致的逻辑去解构所有的职业:强调学习的价值,强调正确的思维方式,强调自身努力而不是肤浅的「人脉」。我觉得李笑来是工程师属性特别强的一个人,这并不是说他总在从事与工程相关的事业,而是他会以一种特别理性的眼光去深究一个事情,哪怕这个事情是与人而不是机器打交道的。

共鸣点:人是懒于思考的,人更是急躁的

曾经反思过,初入职场时我的最大失误,就是不懂提问。可能是为了表现得积极一些,更多是因为懒于去观察去思考,急于得到一个直接的回答,我问了许多只要通过查阅文档、搜索引擎或者逻辑推理就能完全了解的问题。后来带过一些新人,才明白当初的蠢笨无可救药(幸好我的脸皮够厚,前辈们也够宽容),面对一个频繁提出小白问题的人,内心总会不自觉有对人性懒惰的愤怒。现在的我,哪怕一个问题无法通过以上三种手段得到准确的答案,我也会尽量提前准备足够的知识,尽可能让提问不再是单纯的一问一答,而是一种讨论,让被问的人也能有所收获。

李笑来说到他当老师的经历,学生可能是既勤奋又懒惰的,就像当时作为新人的我,勤奋的提出了许多问题,却一个都懒得去琢磨,这就是一种典型的「勤奋的懒惰」。

共鸣点:心智力量的差异,有可能对思维的结果造成不可逾越的鸿沟

毕业前我有好几次被这么问过:「XXX公司都那么大了,你为什么还想着要去?」,当我是一枚小鲜肉的时候,我很容易被这种「创业激情」所煽动,现在再面对同样的蛊惑,我开始会思考更多,比如为什么要去初创公司?是因为如果你幸运的坐上了一艘火箭,公司高速成长,自然会出现大量的职位空缺,你比选择大公司的同学有更多的晋升机会,换种不那么功利的说法,你会有更多提升自己视野和能力的机会。但是小公司就一定是一艘火箭么?我想除了运气之外,没有其他因素能帮助一个应届生去做出正确的判断。要知道2010年到2014年,像阿里和腾讯那样的巨无霸,市值也有10倍以上的增长。试问2010年到2014年间,全中国的初创公司有多大比例能保持10倍以上的增长?

相似的,李笑来提出一个问题:被猎头邀请,是不是就说明自己是市场上最优秀的人才?李的观点是任何一个团队里的一流人才,都很难产生流动,因为他们已经在现有团队里得到了各方面条件的满足,因此猎头只会紧盯团队里的二流人才。

再举一个例子:有个朋友想围绕读书这个点做个产品,国内也有许多大厂在动这块心思(像小米的多看、微信读书),问我值不值得做。我当时说了一个事情:有次我坐公司的班车由深圳到广州,闲着无聊就在停留的间隙统计了车上的人都在用手机干嘛,竟然发现发微信打游戏看新闻看视频的都有,但没有一个人是在看书。坐在车上我想,极端情况上如果阅读的设备十分方便,书籍也完全免费,这辆车会有多少人在看书?心里面预测不会超过5个。为什么?智能手机是PC之后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科技产品,它带来的副作用有两个:人最常对着的屏幕变小了;人的时间被切碎了。所以短小精干的文字越来越受大众欢迎(就算纸质书籍,如果你去留意过去二十年畅销排行榜的变化,会发现书越写越短了,大部头的书也会尽量切碎了写)。从这个角度看「读书」显然不是一个具备商业潜力的方向。

那么,什么是心智力量的差异?我觉得上面这三个问题都体现得很明显。人是很容易因为外部肯定而被蛊惑的,在这种情况下,愿不愿意花时间去琢磨?能透过表象想到多深多远?这就是心智能力的差异,正是心智能力的差异造成了人与人的巨大区别。

争议点: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

过分急于建立自己的人脉,只会显得自己很渺小。因为优秀的人只愿意和优秀的人做朋友,不可能存在长期的「资源不平等交换」,所以建立人脉远远没有提升自己的实力来得重要。这个观点我部分同意,想做事的人都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,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在交际应酬上。但是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不需要变得过分功利(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我曾经犯过的一个严重错误),优秀的有用的人就去倾心结交,不优秀或者暂时用不上的人就先搁一边。我觉得一个人只要不是心态或者品德上存在问题,都值得去交往,每个人都会给自己打开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窗口。相反,过度功利每次交流都想交换资源的人我是越来越不想搭理了。

结语

书里陈述了至少有20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,在这里我只罗列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3个。没事,对于有价值的事情永远要保持耐心,五年不短,让我再慢慢消化。